Page 88 - 第21屆大墩美展專輯電子書
P. 88
篆刻類評審感言 評審委員 魯漢平
大墩美展篆刻類組的歷史悠久,於篆刻藝術的推展在國內官辦美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動見觀瞻。二十年來已能預見
對於臺灣篆刻藝術的發展,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。
本屆大墩美展篆刻類評審由阮常耀、程代勒、陳宏勉、柳炎辰諸位老師及筆者擔任,計有 35 件作品參加徵件,件數雖較上
屆略有成長,但不可否認徵件作品數量與其他門類相較實為少數。一則篆刻是在文字與篆法等多面向的總和構成,又須多件作品
調和成組,是相當耗時費力的難度與要求。再則面對藝術媒材森羅萬象的環境,篆刻學養必涉獵廣博,嫻熟於書法、布局、刀法
始能有成,對於年輕的藝術創作者來說,若無極大的熱誠與喜好,亦難持續。
現今因整體藝術表現場域的多變,並走向跨域整合的現象,而篆刻在面對藝術環境的巨大轉變,除保有它相對安靜而不張
揚的特質,散發著無窮的線條魅力;在文化底蘊與藝術審美上均須具備深厚的功力,還須固守古典精神與時代個性相互扣合,確
是辛苦。除卻作品本身的質與量外,尚須考量搭配同屬文字表現的書法,加以整合印風及視覺上的設計等,樣樣都是創作者在作
品駕馭能力上的考驗。
本屆篆刻類參賽作品於初審時選出 8 件入圍,並於 6 月中進行複審。經評審委員們審慎圈選下總共進行五回評選,於第二
回後產生優選以上五名,並於第三回評選出第一、二名,再經第四、五回投票評選確定第三名及優選名次。首獎杜其東以〈延年
益壽〉為題,或以漢印或金文、蟲鳥或細朱文等,用刀穩練,二十方印極盡布局巧思,將篆刻印風的多樣變化融冶於一爐,加以
邊款形式多樣,體現豐富的視覺感,亦展露多能意造之才華,深得評審們一致肯定。劉俊男自云緊守傳統,以〈三更金石朱記〉
為題獲第二。用刀爽利外,能兼收自然韻致。於用字融入大篆金文,熔鑄古今變化鮮明,多以奇體異字入印;邊款則以流麗行草
書為之,縱逸間自成一格,亦見書印表現中的熟稔與自信。古員齊以作品〈與古為徒〉獲得第三,其廣涉諸家,意欲由古典之中
汲取新意,精巧多變的造型能力,於刀法線條中亦見筆意,又將邊款作陰陽對比襯托,予人深刻印象。優選作品中,林儒以〈泰
北山中 志工生活〉的生涯感想,化為篆刻與邊款文字,跳脫以古典佳句為題的慣性,並以陶板石材治印,其不刻意求工,生活
化的內容思考,給人以清新脫俗的面目。羅應良以〈一水一石十樂〉為題,篆刻刀法勁利練達,謹守法度,能出入古今各家門徑,
著實穩定佳作。而入選的幾位,作品亦見相當可觀之處,相信持續精進下,在篆刻領域中必能發光發熱。
綜觀篆刻相較於其他的藝術媒材尚屬小眾,而由興起刊刻意趣而至於一家風格的養成,其過程是艱辛且孤獨的。於方寸之
間要與其他造型尺幅巨大的門類相較,本屬不易。面對 3C 產業與藝術緊密結合的趨勢下,篆刻要如何在亦古宜今中兼及現代藝
術的古典發想,進而在古典的基礎上展現與時俱進的新藝術表達,都是藝術家們須面對的課題!然篆刻正如蘇軾詩云「始知真放
本精微」,由微見著,如花葉如來,益發讓人覺得彌足可貴。在此向默默在篆刻領域精進的藝術家們致意,也期盼能有志一同再
創進境。
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