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科技早已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,AI人工智慧引發了第四波工業革命,最大的衝擊是人與機器競合態勢已經形成,這已經不再是科幻電影的情節。現今全面進行數位學習與生產模式,改變人的思考與價值,同時讓藝術開始改變本質,對於創作者與原創作品的爭議,創作與構思的路徑是否還能顯現,也會讓未來的評審過程添加挑戰。
當AI開始滲入傳統藝術領域,在數位藝術領域是自然的趨勢,從本次投件作品透露出若干訊息:創作類型從單純影像敘事,製造數位影像的幻覺,逐漸解放數位藝術的框架,創作者開始進行個人AI實驗,與機器程式共同創作,出現自我衍生與轉化的可能性。然而數位創作不是全然數位化導向,人會站在批判立場來看待自己的創作,作者所訴求主體性與意識行動,對於當代文化生產仍保留著理想性與反操縱的想法,這也是評論以下作品時所抱持的觀點。
第一名蔡秉樺作品〈LOST〉,以指紋作為個人身份符碼,運算後生成數化地景,地景如同生物般的蠕動,象徵人的身體成為「他者」過程,在自動化的運算機制下,從誕生到消滅都實證了虛擬世界的存有過程。
第二名鐘佳諭〈常規非常規〉,現場擷取觀眾的聲音,觀眾的聲音即時轉化為多重語音與變聲,伴隨裝置的光線互動,有自己的原音,仿人的聲音,AI的回音等在空間裡交混,讓觀眾融入於即興劇場。
第三名莊澤光〈教學視差〉,擬仿VR的左右眼視角,同時存在於教室裡兩個觀者,分配為教學者與受教者的角色,被強迫進入視覺與意識交混的空間,作者自決定出三層敘事的邏輯,對應教育現場共同與對立關係。
優選作品有鄭育〈置身〉,觀察日常生活中微小的行為習性,例如丟垃圾和煙蒂丟進水溝等無意的動作,透過鏡頭產生內與外的觀看位置,形成不同解讀與判斷,如此會造成社會無形的規範,還是視而不見?另一件優選作品蔡昱廷〈悖論〉,模效時間迴路的故事情節,影像語言作為往復敘事的媒介,表現自我感觸的模式。
本屆美展數位藝術類作品徵件數為47件,其中國外件有3件,複審結果有8件作品得獎(第一、二、三名,優選2名,入選3名)。數位藝術的展演形態仍是本次美展關鍵的位置:作品在空間如何還原作者的想法,視覺影像如何演化為空間物件,皆是美感與技術合作的結果,希望在未來能擴增展覽空間尺度,配合光度與音響的呈現,也給創作者與觀眾擁有更多想像。
:::
評審感言 | 2024年第二十九屆 大墩美展
數位藝術
臺中市第29屆大墩美展/數位藝術類評審感言/陳冠君
累計瀏覽︰541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