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評審感言 | 2024年第二十九屆 大墩美展

雕塑

臺中市第29屆大墩美展/雕塑類評審感言/張乃文

累計瀏覽︰550人

大墩美展雕塑類競賽是一個跨國際比賽,每年都有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參與。今年的參與件數高達117件,我們試圖從中選出入圍的15件作品進行實體作品審查,因入圍名額有限,在前面的照片資料審視過程,總免不了有優秀作品成為遺珠之憾,在此仍衷心期盼有意參加的藝術家們能夠再接再厲。
觀看此次入圍的15件實體作品,他們充分展現各自不同的樣貌,不僅是在材料、技巧、方法都各有獨特的表現,在構想概念上也各有長處,讓評審們似乎看見雕塑在當代發展的多樣性及其遠景。評審委員經過多次討論選出前三名與3件優選作品。獲得第一名的是蔡瑜的作品〈抵家〉,是一件結合雕塑與聲音試圖創造出微型記憶情境的現象式作品。他將過去傳統4樓公寓的曲折樓梯結構獨立成為一個轉折向上的空間性雕塑體,結合腳步、關鐵門的臨場音效播放,如同一個不斷迴旋向上永無止境的鄉愁紀念碑,敏感而準確的召喚寄居都市邊緣的漂泊記憶。如果現代主義雕塑成了無特定事件紀念的雕塑體,那麼在此處蔡瑜的雕塑則是化為無時無地進行情境雕塑的現象物件。
第二名邱永豐作品〈記憶.穿透〉將自己創造出的類陶器造型容器性結構加以變形重組聯結重構,藉以隱喻記憶、意識的流動與穿越。創作者對於這些他作為事件、記憶象徵的元素,所進行的處置動作類比對外在處境的抽象面對。第三名梁海莎作品〈踰越的姿態2〉結合不同石材的簡化胴體造型,橫臥、拉伸、交纏的姿態,似乎想回應一種生命的處境與態度,在似乎抽象的形式處理下,榻榻米的不鏽鋼座檯再度將觀者拉回現實的雕塑體觀看。邱永豐與梁海莎的作品皆存在不同過去西方抽象造形試圖「去象徵」的角度,反向試圖滿足創作者的隱喻設定。
另外優選3位中,楊閔棣〈船〉與吳雨桐〈餘波〉表現上似乎都回應了一種船與航行的某種型態,然而卻朝向表現性的兩端,一是工業帶出的後結構式美感,令人不禁聯想起機動藝術家尚·丁格力作品的延伸;另一則朝向自然相生的美學態度,〈餘波〉相當聰明的以紙漿處理波紋線條對應飄浮朽木,又辯證了兩種材料間原初的一致性。最後,不同的是黃仲傑〈塑形書寫-NO.23向上交織,操場、盾、觸手〉以這時代的數位建模技術進行雕塑創作,在「去手藝化」的技術狀態中進入虛擬模塑的「形」的創建,如同其命題的集合樣態,在不同意向間的擬似與融合產出「形」的共同體,並不忘在其上賦予自然質感,使其產生科技狀態的反詰,適度回應雕塑的另一條時代道路。
比賽對創作者而言是創作的一種激素,但不會是藝術家能夠成功的原因,對於藝術的純粹熱情、堅韌的意志力與創造企圖才是關鍵,藉此勉勵此次落選的藝術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