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,我參與全國美展、桃源美展、大墩美展等書法類的評審工作,乍見當年新秀的作品已然成熟,逐漸嶄露頭角,不少俊秀由入選,進而優選,甚至掄元,誠可謂「長江後浪推前浪,一代新人換舊人。」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參賽者求變的意識很鮮明,這是可喜的現象。
日本美學學者井島勉在其1956年所著《書法的美學及書法教育》一書中說:「書法是造形藝術之一種,它是以書寫文字為舞台的獨立藝術。」又說:「文學是言語性為重心的藝術,而書法則是文字與其視覺形象構成關係為重心的視覺性藝術。」林進忠教授也說:「在文字書寫筆順與結構的規範限制之下,書寫創作的造形意識表現容有相當多的變化可能性,意即只要讀得出來,其他的體勢、用筆、修為等都是可以突破發揮的。」二位學者的說法都強調書法是一種造形藝術,應該是可以突破發揮的。值得慶幸的是,此次大墩美展的書法得獎作品大多符合這樣的創作意識,在各體書法的造形上各逞其能,不囿於傳統而有所創設。鑒於此,書法的現狀已經是百花齊放,迥異於過去的故步自封,真讓人振奮啊!
本屆美展書法類作品徵件數為126件,其中3件來自國外,包含中國/香港1件、日本1件、加拿大1件,4月25日的初審結果有14件作品入圍。複審時間是在6月25日,但國內有1件作品未送原件,先行淘汰。因此,評審結果:第一、二、三名各1件,優選3件,入選7件。
第一名為方立權先生,其作品常見於各種美展賽事中,屢敗屢戰,終以堅韌的生命力掄元,令人激賞。此作書寫清人張維屏〈新雷〉詩,以漢簡隸草為基調,結合傳統行草書的佈局,寫出一種磅薄的氣勢,形成個人強烈的風格,令人印象鮮明。第二名為張倍源先生,其早期的線條比較生硬,經過多年的錘鍊,百煉鋼化為繞指柔,已邁入剛柔相濟的境界。此作書寫杜甫〈春夜喜雨〉詩,取徑隸、楷之間的過渡書體,文字造型相當新穎,書寫時並融入筆墨與字形的疾澀、潤燥、疏密、欹正等二元對立的觀念,通篇洋溢著一種「看似尋常最奇崛」的氣韻。第三名為紀冠地先生,是一位能書能畫的藝術家,尤其對書法創新充滿熱情。此作文字取自在地詩人傅錫祺的詩作〈春夜宴東山別墅〉,以祝枝山草書為體,參融王覺斯、懷素筆意,並以繪畫性畫面作為思考點,有意無意打散行間的關係,藉由點、線的極化搭配,來表現貝多芬〈田園交響曲〉的意境。
三位優選得獎者亦各具特色,然離前三名得獎也只是一牆之隔而已。李柏翰先生的書作以晚明傅山的連綿行草展現,行筆節奏變化分明。黃俊嘉先生的構圖獨樹一格,本於率性與任真,表述當下書寫的意趣。鄭禮勳先生以長峰羊毫書寫隸書,線條不激不厲,並參酌簡牘文字造形,饒有奇趣。其他入選者雖不乏佳構,惟限於篇幅,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。
:::
評審感言 | 2024年第二十九屆 大墩美展
書法
臺中市第29屆大墩美展/書法類評審感言/蕭世瓊
累計瀏覽︰565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