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76 - 第20屆大墩美展專輯電子書
P. 276

數位藝術類評審感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評審委員 呂清夫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數位藝術由於新近崛起,內容紛紜,國內大型美展設有數位藝術類者不多,僅見大墩美展、磺溪美展、高雄獎,但磺溪美展起先稱之
               為「平面數位藝術類」,後來去掉平面二字,倒滿得體,可惜今年數位磺溪獎從缺。高雄獎稱之為「新媒體類」,又將美術設計納入其中,
               相當奇怪(已向新科館長反應)。至於專搞數位藝術者有數位藝術中心的數位藝術獎、K.T. 科技藝術獎,數位藝術中心不分類,我的一個
               牙科醫師跨界學生今年就獲得數位藝術獎,K.T. 科藝獎的中英名稱都有商榷空間,因為中文科技藝術在國際上多半是指類比的或機械式
               的藝術,英譯名稱則範圍有點籠統。只是他們標榜國內唯一包含完整科技藝術三領域的學生競賽,涵蓋動畫、互動、遊戲(尤其鼓勵手機
               APP)三大類。

                   相對的,「東京媒體藝術季」,整體分四大類,遊戲類則是玩大的,將遊戲類鎖定街機遊戲(arcade game)、電視遊樂器、電腦遊戲。
               其他三類有動畫類、漫畫類、媒體藝術類,漫畫是他們的國粹,所以另立一類,媒體藝術類則包羅萬象,互動是一大重點,我曾在觀賞的
               同時也參與了互動,自己的影像出現在大螢幕中,並在上面看到你的形象被加油加醬。這個藝術季今年二月把動畫類的大獎頒給三十來歲
               的法國藝術家鮑里斯‧拉貝(Boris Labbé )。

                   無獨有偶,這個拉貝又在最近榮獲「奧地利電子藝術節」的動畫類大獎,獎勵他以衛星地圖般的宏觀角度,去處理動畫。其中涉及的
               全是藝術的問題,完全不涉社會議題。然在臺灣,不論哪一類藝術往往首重這個議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這次大墩美展的數位藝術類首獎作品也不例外,作者戴吉賢說他的作品〈烏邦〉「象徵一群污穢的工業巨獸大軍」,並說他將之納入「超
               現實的隱喻式幻景中」。畫面係將工廠的煙囪作一種類似萬花筒的拼貼,顏色典雅,動態悠然。只是在過場時重複出現了數次全黑的畫面,
               其實作者大可以在此發揮他的超現實幻景。這件作品有一小部分場景也出現於他的參考作品〈放大洋〉中,參考作品的水平並不亞於參展
               作品,同時其中一些類似手繪的畫面可能更容易獲致其他類評審的青睞,提高獲得大墩獎的機率。

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名朱善修的黑白作品〈Sinking Ⅲ〉,雖欲表達各種衝突,但作者說「觀眾應發揮想像空間……,轉向以觀眾為中心的解釋」,這
               種中性可能使作者更專心於藝術創作。這件作品開始時相當有氣勢,空間感也不錯,可惜有點後繼乏力。第三名楊宇傑的作品〈運轉與變
               形〉,要表現電梯的韻律,採取有趣的拼貼,而非平鋪直敘的描寫,可能畫面比較簡約,較難獲致多數評審的青睞。

                   而更具超現實傾向的作品出自優選的盧瑄盈〈肖像系列〉,她的音源使用「無意義的語言」,她的表現內容傾向於「讓觀者自由擷取
               與定義」,可惜整個作品稍嫌冗長鬆散。另一件優選的寧偉程作品〈N15-09〉類似裝置,要讓觀眾躺進他設計的棺木中去感受特定的影音,
               不過弔詭的是人一死亡就看不見、聽不到影音,所以未必需要棺木,作者也說棺木「也許是底片盒子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數位藝術比較不重視形而上的內容,它不如說是更重視科技性,甚至生技科技。2013 年「奧地利電子藝術節」混種藝術類(Hybrid
               art)榮譽獎的得獎人羅斯(Philip Ross)使用活的菌類植物做為藝術材料,他把真菌細胞注入鋸木屑中,經過一週之後,整體木屑聚集得
               很堅固,經過乾燥之後它就變成又輕又堅硬的塊材,這種材料足以取代塑膠,為綠建築帶來新的可能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因之,他們的競賽分成 11 項,多與新科技有關,包括電腦圖像(CG)、電腦動畫(CA)、互動藝術(IA)、數位音樂(DM)、混種
               藝術(HA)、網路藝術(NET)、網路社群(DC)、新創意(NI)……等是,其中 NI 是指 The Next Idea,但 CG 是過去的項目,現在已經
               不見了,此外看不到明顯的遊戲藝術類。但是他們每年輪流舉辦不同項目,類似嘉義的桃城美展。這麼多的項目足供藝術家與主辦者參考,
               希望國內數位藝術更加百花齊放,也希望各類評審更耐心審視費時的數位藝術。


       276
   271   272   273   274   275   276   277   278   279   280   28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