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08 - 第20屆大墩美展專輯電子書
P. 108
油畫類評審感言 評審委員 薛保瑕
在感知的漸次中接近生活
一年一度的臺中市藝文界重要的藝術活動─第 21 屆「大墩美展」,在今年五月和六月中旬進行兩階段的初、複審。此次大墩美展油
畫類評審委員為:何肇衢、陳輝東、林兆藏、林欽賢和薛保瑕等五位老師。整體而言,303 件參賽作品具豐富多元的表現方式,而作品的
內容有著「在感知的漸次中接近生活」的訴求。
評審過程中,初審即進入最艱辛的擇選,因為要從油畫類總投件數 303 件(除臺灣藝術家之外尚有其他國外藝術家約 50 件作品參加)
的圖片資料中,以近百分之十四的比例擇選作品進入複審。評審們在數次交叉累計多數決之後,再以討論方式選出初審入圍 44 件作品。
此時已可觀察出,大墩美展油畫類的入選作品,相當多的層面反映出創作者細膩的生活感知,並以特定的主題回應歷史、記憶、日常生活
週遭以及、物與自然景觀等內容。在創作技巧上或以寫實、或以具表現性的張力、或以抽象手法、或以拼貼的創作方式,完整地呈現每位
創作者意欲表現的主題。
複審則是進入更關鍵性的審查過程,因為透過原作的呈現,一方面更能細觀創作技術和作品理念的呼應關係;另一方面也能具體相
較作品與作品之間的差異。此時,評審們先審視初審結果(在兩件作品缺席下,共 42 件作品進入複審審查),並一致同意 42 件作品為油
畫類各獎項的候選作品。其中入選複審的藝術家們,除臺灣藝術家之外尚有來自國外:俄羅斯、紐西蘭,新加坡、和印度等。過程中共歷
經 6 回投票,才選出第一、二、三名及 5 位優選獎得獎者。
首獎楊宥勝的作品〈棲居〉,以寫實的手法表現出殘留痕跡的空間。在許多的物件中,以「走過必留痕跡的線索」,讓觀者得以追蹤
曾暫留此地的「他者」。而作品中出現的人物頭像,或許是作者意圖以想像的方式「介入」所留下的謎底。第二名張國二的作品〈晨語〉,
也是以寫實的方式表現出晨光、微風拂過草地的景緻。作品細膩且在光線的投射中,呈現一種令人想望的幽靜境地。第三名簡世哲作品〈漫
遊〉,以多色塊的抽象語彙表現出變化且層層交迭的空間。畫中隱現的書寫性線條,則牽引著這作品的動勢,引現「時延」的空間關係。
五件優選獎分別是來自紐西蘭的 Lucas K. Doolan 作品〈Abstract Collage No.19〉,以拼貼方式呈現不同的肌理,在絕對與精準之間呈
現出現代主義抽象藝術的特質。俄羅斯女性藝術家 Mengiliy Olga Anatolievna 的作品〈She is distracted〉,則以坐在鋼琴前,卻在樂譜前方
置放一本小女孩喜歡閱讀的書籍,來表現出小孩在童年時曾經有過的生活片段。但發人深省的是,小女孩的分心,是否已間接地說出她的
喜好!另一位俄羅斯藝術家 Savelenko Alexander Anatolievich 三連作的作品〈Battle Wounds〉,有交互延展的敘事。右邊正在縫補國旗的軍
人,連接中間畫面左手持國旗的受傷軍人,而左邊正在包紮中間畫面軍人受傷右手臂的護士,則串接起戰爭無可避免地傷亡事實。這件作
品是創作者向捍衛國家的軍人致敬,也是以戰士表現出軍人的使命感與態度。蔡仁德作品〈都會戀曲〉則以明暗層次分明的色調,和不規
則的塊狀抽象符號,組合出多向度變異性的構成空間。高肇良的作品〈紅幕落下時〉,以自身具繪畫創作者的身份,加上舞臺上正在表演
的小丑裝扮的魔術師身份,引出在人生舞臺上何者為「真實」的提問。
上述 21 屆「大墩美展」油畫類獲獎作品,有著創作者回應時代的聲音。那是在感知的漸次中,迴返記憶、迴返歷史,並在「真實」
與「現實」的間距,探問人生中不同階段的體悟。
1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