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評審感言 | 2022年第二十七屆 大墩美展

數位藝術

臺中市第27屆大墩美展/ 數位藝術類評審感言/ 呂清夫

累計瀏覽︰2065人

每次看公辦美展最怕的是「率由舊章」,就是老一套再來一次,好像時間到了總要花掉公帑去辦展。這次看大墩美展的數位藝術可是不一樣,主要是參展者能夠推陳出新,百尺竿頭更進一步。

 

像是本屆的第一名得主李映蓉便是推出了過去少見的擴增實境,她原是上一屆大墩美展數位藝術類的第二名得主,但是再接再厲,終至脫穎而出。作品欲呈現現實與虛擬的交感,將虛擬化為一種骨骸來「象徵遊走於夢境的角色」,她說要:「藉由不同場景的穿梭來使觀眾感受到精神跳躍的愉悅。」其不同於一般擴增實境的是採用線畫的手法去呈現場景與角色,異乎一般擴增實境多用實景(實境)擴增3D的角色,至於骨骸通常給人以陰森之感,作者則要表現「精神跳躍的愉悅」,可說是一種另闢蹊徑。

 

今年的第二名得主莊澤光也是跳脫原來的框架,他原先學建築,但能跨足動畫,而且是跳脫一般動畫的2D模式,創造了動人的立體化旋轉動態,因為他使用了3D軟體。在虛擬世界的元宇宙中,他說:「社群媒體上推播的影像資訊成為了新人類的非實體外觀」,作者將這些符號組成機器,讓你去想像新人類的外觀會是什麼。

 

第三名是陳亭君,她的作品是雙頻道錄影的數位裝置,也許是影像的拆解又重組,也許是把景象與心像組合成起來,作者希望自己與外在能有真實的接觸。

 

優選作品中,趙書榕要建構城市的精神風景,他自稱要帶領觀者經歷一場旅行,也是一場每個人的心中旅行,並欲探索其內在和外在的經驗組合,畫面在一般風景中疊上單向流動的剪貼建物與倒影,其間單向流動使風景更多一點變化。

林振宏的作品把圓錐內部鏡面上的物件,進行直接拍攝,圓錐內部映射出外在扭曲的影像,但作者認為影像是實像也是虛像,因其中「以客觀視角包裝主觀意識」,也許實物本身才是真實的,故圓錐鏡面後來就成了傳聲筒,以監控拍攝的環境本身。

 

這些作品多半表現創作者文青式的所思所感,其間心象與物象糾結在一起,物象較少擴增,故也較少被社會互動所觸發。這讓人想到剛剛發佈的奧地利電子藝術獎,如今年互動藝術類的金獎得主來自臺灣的徐容,臺灣首次獲此殊榮,其中創作者被互聯網的社運所感動,其作品靈感得自香港的雨傘革命,當年抗爭民眾就用黃色雨傘抵制警察的辣椒水。作品讓民眾把雨傘改裝成拋物面的WIFI天線,讓抗爭民眾可有極大的機動性去呼朋引伴,故被稱為游牧網絡,其作品在都市景觀中呈現滿坑滿谷的人手一傘,非常壯觀。

 

今年大墩美展數位藝術類的參展者32人,來自國外的僅4人,相較於往年,可說數量不多,國外作品更少。故有待大家更加努力,以讓奧地利電子藝術獎等國際的參展者,也樂於參加大墩美展!